

Omega欧米茄:万元级
Swatch斯沃琪:千元级
两个手表开始联名
日内瓦到伦敦
香港到迈阿密
全球门店被蜂拥的消费者挤满
上演了一大波“喜剧”

被形容为:“年轻人的第一块Omega超霸”
斯沃琪集团(欧米茄和Swatch的母公司)的初衷是要通过打破腕表圈层文化,引领高端腕表大众化、年轻化的野心。
出乎意料的是此款手表快速吸引年轻人的目光,流量暴增,引发了全球的“大流行”,从日内瓦到伦敦,再到上海,专卖店前都排满了队。
叫好,又叫座。
其实联名并不是斯沃琪首开先河。
Louis Vuitton与Supreme的跨界,优衣库与街头艺术的结合、H&M等与设计师品牌的联名,目标消费人群迥异的品牌通过跨界制造反差感和话题度,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成熟的营销老梗。
老梗香,但韭菜不可贪杯,所有不理智消费的背后都是缺失,持续为缺失买单,不久的将来终将被掏空。

年轻人的嗨驱动
我们经常看到类似的产品发售场面,队伍那是真得长。上一代人的思维是“自驱动+他驱动”,但是新一代的底层逻辑变为“嗨驱动”了。
“嗨驱动”主要源于从众。所罗门·阿希曾做过一个实验,去测试从众心理倾向,结果是,在测试人群中,只有四分之一甚至更少的参试者没有出现从众行为。而商家正式巧妙利用消费者的从众心理,营造出一种供不应求、需求旺盛的饥饿景象。

而从众人群,不乏存在是真的喜欢,是长久以来的情怀使然,纯粹的“为所爱买单”,就像对机械表的迷恋、对经典车的收藏,有机会自然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满足情怀的机会。
当然从研究机构、品牌商家得到的数据分析结果看,不同年龄段的“所爱”不同,但有个共同的属性,就是通过产品表达自我、突出个性来不断强化所在的社群归属和标签。
还有一种从众,是真的“从众”,因为当红的潮流,因为别人喜欢而跟风,因为跟着排队很酷,到底是不是自己最需要的东西并不重要,发个朋友圈晒出自己“去过,吃过,体验过”来证明自己的“所爱”、证明自己的“拥有”……其实这是一种无谓的盲从,只是为了享受片刻与众多人排队和发朋友圈的快感,说到根上,是不自信。
群体心理学的创始人古斯塔夫·勒庞曾说:“人一到群体中……为了获得认同,个体愿意抛弃是非,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。”
我们在追求潮流的同时,尽已所能,无限所爱,更应该理性看待这份“排队热情”。
关于消费平权
让年轻人以Swatch的价值购买“第一款Omega超霸”,实现了Omega打入年轻圈层的想法,一定程度上,此次联名是成功的。在谷歌趋势上,OMEGA的指数暴涨超过了劳力士;线下汹涌的人潮,也为Swatch带来可观的销量增长。

比起特斯拉的不断降价,联名的背后,是否是奢侈品在“消费平权”时代渴望获得大众市场的一种方式?亦或是消费者缺失心态的弥补?
其实每个人都希望平等,希望自己有权利享有奢侈品,但又希望通过“购买”获得越级,个人身份取得提升,这是消费平权的快感。
消费平权,正是将高端用户已享受到的产品和服务,下沉到其它市场。不止Omega与Swatch,LV与Supreme,优衣库与Jil Sander……潮牌与大牌的合作已经成为重要的营销方式。当大牌的流量红利逐渐见顶,新兴的潮牌不断占有年轻市场,在可见的未来,甚至重塑整个市场格局。
对于年轻消费群体,既扩大了年轻人渴望的“圈层”归属,又满足了他们一边“为喜欢买单”,一边“省钱”的复杂消费心理。倒不如放下攀比与虚荣,做回自己,用透支带来的一时欢愉终将难抵漫长岁月。
面向未来的核心
Swatch联名款所带给我们的,不仅仅是微观上的凑个热闹,还有对未来的思考。
其实众多联名是营销的胜利,而不是研发的胜利。很多产品只是外形的拼接,“核心”并没有得到改变,这种营销高开低走的方式走不远。
奢侈品核心竞争力本身不在于贵,而在于技术支撑下的稀缺性。正如骨灰级手表玩家不会收藏石英表,而是机械表。机械表不用担心没电,缜密的机械工艺也让人着迷,由数百个零件精心组装而成机芯为手表的各种功能提供动力。数量越稀有,机械机芯越先进,机械表就越显得迷人。
在世界眼里,中国的“制造大国”形象深入人心。中国是全球奢侈品皮具代工最大的供应地,占全球奢侈品皮具代工份额42%,将近一半都是“Made in China”。但因为缺乏独立自研能力,一直频频只做嫁衣,高附加值并没有留在中国。
Made in China与Innovation in China,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的品牌影响力,也不是一个“收入水平”国际分工。初中政治就告诉我们,国际竞争的本质是综合国力的竞争:
充足的科研实力,才能带来品牌溢价;
超人的品牌溢价,才能贡献持续收入;
强大的制造能力,才能支撑科研变现。